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资料图)

山西晚报讯 8月24日,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数字文博发展论坛在太原举办。本次论坛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主办,云冈研究院、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承办,辰涵科技、5G智慧文博联合创新实验室、文博集团、山西晚报·文博山西协办。论坛围绕“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主题,聚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博发展新趋势和新机遇,以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为主线,共同探讨数字技术在文物、考古、博物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实践经验,推动数字文博创新融合发展。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军以《文化遗产与实景三维》为题,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主任乔云飞以《文物信息平台构建赋能保护利用创新》为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以《文化惠人民资源进万家——故宫文化数字资源的价值转化》为题,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以《数字化赋能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刘建国以《数字技术支持的史前人地关系研究》为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小胜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永续利用数字资源——以“数字敦煌”为例》为题,腾讯SSV数据中心负责人张骁以《数字科技助力焕活中华文化》为题,分别作主旨报告。此外,在“嘉宾对话”环节,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及省内文博单位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对话交流。
    作为本次论坛发布会上的重磅活动,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官网正式上线暨“国宝中的山西”文物主题游径发布。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官网将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浏览、检索、导览、鉴赏、互动等一站式服务,使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作为“文物大省”,山西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享誉全国的文化地标,文物主题游径梳理阐释山西文化代表性精神标识,集中展示古建筑、古遗址、古民居、古村落等经典线路,将文物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此外,山西省文物局与山西云时代等数字科技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西文物资源大数据中心暨山西“文物云”启动上线。
    近年来,山西省文物局积极推动山西文物资源大数据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完善制定文博行业数字化标准规范,努力构建文博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涵盖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运营、数据应用等方面内容的文物资源大数据一体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研究与利用。山西省文物局将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数字经济全面发展战略部署,聚焦构建“11356”工作矩阵,紧紧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全面部署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网络化,协同推进文物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直机关单位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省文物局机关处室负责人、各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省直文博单位代表、数字科技企业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界等1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期间还特别设立了数字文博展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山西文物数字化在文物管理治理、展示传播以及科技保护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宝中的山西”文物主题游径永乐宫—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后土庙—司马光墓—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陶寺遗址—丁村遗址—千佛庵—广胜寺—青莲寺—玉皇庙—姬氏民居—二郎庙—法兴寺—大云院—天台庵—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双林寺—平遥城墙—日昇昌旧址—镇国寺—碛口古建筑群—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晋祠—永祚寺—藏山祠—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五台山古建筑群—平型关战役遗址—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崇福寺——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悬空寺—善化寺—华严寺—云冈石窟。
    届时,公众可通过“山西省文物局官网”、“山西文物”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小程序进行浏览体验。
    主旨报告
    文博数字化领域专家精彩观点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在“数字文博发展论坛”中,很多专家学者在国内文博数字化领域中多有建树,在彼此交流和演讲的过程中,也碰撞出关于数字化文博事业发展前景下的新思路。(以下发言均为节选)
    文化遗产与实景三维
    发言人:陈军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赋能,是数字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就文物来讲,要把数字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给文化遗产赋能,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以保护利用为导向,以数字互联为牵引,推进文博数字化发展;要努力推动实景三维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高层次应用场景,打造文旅融合的应用新场景。
    山西是文物大省,有国保单位531处,在数字技术上应该有更好的旅游和文化体验。把实景三维跟文化、文物、旅游深度融合,至少有3个方面的事情我们要做:第一,文博数字化,怎么样继续做好数字的留存、虚拟的修复、智慧的博物馆;第二,数字文旅,怎么样让老百姓到山西旅游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旅游体验;第三,将国土空间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做好文物保护,协同管控。
    文物信息平台构建赋能保护利用创新
    发言人:乔云飞从全国文物资源状况来看,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中国世界遗产56项,全国备案博物馆已经达到了6565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山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达到53875处,位列全国第四;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山西登记了3199983处可移动文物,位列全国第五。通过文物普查、专项资源调查以及各种文物保护工作,各地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数据,建设了若干相对独立的数据库系统。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利用,迫切需要加速推进文物信息平台的建设。文博信息化经历了“早期探索”“重点实践”“全面发展”3大阶段,数据资源建设及平台构建建设相关实践为文物信息平台构建打下了基础。
    2022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建设,特别是以文物数据带动文物保护管理,设立了3个目标:一是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行业资源全覆盖、可呈现,让文物国情看得见;二是以“网络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工作能监管、可控制,让文保工作管得住;三是以“智能化”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决策科学化、有依据,让管理工作用得上。
    “独行快,众行远”,亟待加强跨行业交叉合作与科技创新,共同推进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及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故宫文化数字资源的价值转化
    发言人:朱鸿文时下,都说故宫门票一票难求,我们也希望通过数字化工作,让每一个人都能轻易感受到故宫的文化资源。
    故宫的数字化建设第一层是数字的基建,第二层是数字资源的采集,第三个层面是数字资源的转化。目标就是从资源大馆建设成为资源强馆。在故宫文物数字化资源转换过程中,“产出”了很多品类。诸如在“数字文物库”中,可以看到故宫已经登记在册的高清文物影像;在“故宫名画记”中,能看到《千里江山》《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故宫还建立了涵盖6个语种的网站,可以把故宫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在APP开发上,故宫有“每日故宫”“紫禁城365”“故宫展览”等品类,只要大家下载了之后,每天都会欣赏到故宫,让故宫24小时都在你的身边。
    数字化赋能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发言人:李爱群建筑遗产的尊严性、不可再生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数字化赋能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要进一步落实好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性、可识别性、可逆性,让文化遗产、建筑遗产能够真正永续留存,实现文化的传递。
    大数据和常规数据不同,是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真实数据,对于文化遗产而言,需要采集一系列数据,然后进行智能识别、智能推演和多层级从整体到局部、到关键点的智能表达,这样一种多层级的表达最终是实现对超复杂结构有效数据、参数的提取,进而判别。
    数字技术支持的史前人地关系研究
    发言人:刘建国我的专业是航天遥感。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怎样把遥感、航测、三维重建技术跟考古学研究真正结合到一起。20年前我分析了陕西、山西、河南古代遗址分布和河流的关系,我就认为中国应该从仰韶时候(大概6000年前)对水利环境开始治理。后来三维重建技术、无人机技术发展起来了,我也就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考古成果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且做相应研究。
    通过模型的建立,判断水利发展的走向,并且可以模拟水坝、河流,在不断的模拟测试中,探寻一些史前人类生活的新的轨迹和论据,在考古学上找到更多的亮点。
    永久保存文物信息以“数字敦煌”为例
    发言人:丁小胜文物数字化的使命和愿景首先是永久保存,永久保存文物信息、现状、结构、体量、纹理、材质、色彩、质感等。把脆弱的文物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留珍贵影像之后,要对这些影像进行永续利用,这就是文物数字化的愿景、目标。
    通过30多年的数字化工作,敦煌研究院对文物数字化的内涵有了一个理解和总结。认为数字化是集学术、艺术、技术为一体的,通过深度挖掘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通过深入研究保护理念,深入技术化的研究,形成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数字化成果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的载体和智慧财产,可以形成物理形态上等比例的复原,也可以通过时空的限制还原、解读和展现文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支撑文物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展览和交付体验。
    数字科技助力焕活中华文化
    发言人:张骁腾讯数字文化团队围绕3个主要方向:如何将不可逆的文化遗产永生;探索智能考古,用科技的方式解决传统方式高负荷、低效率的方式;用VRAR进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
    数字科技利用照扫技术数字化,还原文物信息;引擎技术资产化,呈现图形图像;操作交互体验化,实现用户体验交互,帮助文物留存、呈现、活现。利用数字科技修复文物外形,分析指标和修复病害,生成线绘图,从而提升准确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助力文物修复。
    

本版采写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武帅
    本版摄影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关键词: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钢企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www.gqsos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8928号-3

联系邮箱: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