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文:【惠风和暖拂三晋 不负春光奋力行】踏春出行 亲近自然
图为太原市桃园小学户外活动实践现场。本报记者王佳 通讯员薛丹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开展踏青春游的大好时节。为了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连日来,省城不少小学开展了踏青研学、博物馆体验等活动。
走出校园,亲近自然。这些走得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悟得到的优质“行走课堂”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更多课外知识。
亲近自然、感知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春暖花开的四月,伴着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树木葱茏,一路鸟语花香,省城桃园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们踏上了前往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之路。
“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将此次实践活动特意设在‘营响未来’国际教育营地。”桃园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营响未来”营地,孩子们融入大自然,感受到别样的快乐,并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服从指挥、团结一心,合作完成了“管道运球”“手忙脚乱”“愚公移山”等各项综合实践活动。
励学敦行,履践致远。寓教于学、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户外,在亲近自然中,感知生活、挖掘潜能,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扛起锄头、拿起铁锹,体验别样的劳动快乐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日,省城公园路玉门花园小学组织学生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研学活动。学生们扛起锄头,拿起铁锹,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有秩序地分苗、刨坑、种苗、填土……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最后,同学们还在室内进行了盆栽种植实践活动,每人一株“六月雪”,翻盆换盆、松土浇水……每位同学忙得不亦乐乎,干得有模有样。
双手浇开蓓蕾梦,一心培育栋梁材。通过此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孩子们切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深刻感悟到从田间秧苗到餐桌美食的来之不易,提升了劳动意识和素养,塑造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美好品格,为花样年华的幸福成长夯实了基础。
了解历史、感受民俗,为家乡文化打call
4月6日,省城东岗路小学二至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国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和太原老车文化博物馆,开展“品三晋文化、爱文明太原”晋文化主题研学活动。
葡萄酒不仅散发着酒香,还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国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葡萄历史文化博物馆,收集了从仰韶文化时期至今的8000余件展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对葡萄酒历史、葡萄酒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山西非物质文化和晋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经过升级改造,新增了清徐县特有的民俗风情展区,为孩子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随后,该校师生来到太原老车文化博物馆。太原老车文化博物馆以“车轮上的记忆”为主题,展馆内共收集各类老车350辆及其他藏品上千件。每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每件物品都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好奇地欣赏、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辆辆老车。一位同学开心地说:“仿佛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长辈们经历过的那段艰苦岁月。”
“此次晋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清徐葡萄酒文化的传承脉络和葡萄酒酿造的相关知识,倾听了一段车轮上的故事,感受到了晋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作为山西人的文化自信。”该校活动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王佳
短评
“双减”之下,教育在课堂也在大自然
春色正浓,万物蓬勃,正是学生接近大自然的好时机。省城部分学校通过开展户外研学,将课堂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效融合,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有效促进了“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花鸟鱼虫、山河湖海、四季更迭……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有他们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大自然,他们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做到研学并举、知行合一,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
“双减”之下,教育在课堂也在大自然。笔者希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将课本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开展更多场景式、体验式学习,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教育走向校外,做到“减负”不停步,教育教学“提质”加速度。
王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