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铺就创新路


(相关资料图)

宋志伟,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设备能源室技术主办,近日被评“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12年光阴流转,12载技术锤炼,宋志伟靠着不停地揣摩及刻苦钻研精神,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技术小白,逐渐成长为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制造工程应用的“设备首席专家”,而那些正在世界各地奔跑的太重车轮,更是他引以为傲的勋章。
    2010年,宋志伟从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成为太重轨道公司设备能源室的一名普通员工。“我入职时,正值公司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建设的关键期,这是一条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化车轮生产线。为了迅速消化掌握相关的自动化技术,跟随德国工程师扎根现场,从设备安装到电气图纸,PLC调试到SCADA系统,数据库到dotnet编程我都积极参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凭借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和不破难题誓不休的“狠”劲,宋志伟的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先后完成了回火炉双层布料改造、环形炉三四间隔布料模式的改造升级等多个创新攻关项目。
    面对公司淬火水流量还在采用简单的PID控制,不能满足高铁车轮批量生产的现状,宋志伟为自己立下任务书,誓要解决这个“心病”。面对梳理出的十几个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通宵达旦翻阅资料,愈挫愈勇反复测试,废寝忘食试验改进,他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双页表智能反馈式PID控制算法上实现了创新性突破,将车轮淬火流量控制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极大提升了动车车轮批量生产的稳定性。
    每天看着智能化的车轮生产线按部就班有序运行,宋志伟没有沉浸在舒适区,而是勇于突破革新,期望通过改变设备的技术参数和结构性能,让生产再提速、成本再下降、效能再提升。经过细心观察与研究,宋志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淬火炉周长56米,一次性最多可以容纳160片车轮。但通往下一个环节的回火炉周长为37.8米,最多只能容纳108片车轮。这就意味着,同样的生产时间内,需要两台回火炉同时运行。这样一来,单次回火的车轮下线后被分为两个批次,天然气能耗也增加一倍,车轮生产线几乎全年运转,成本的损耗量之大不可估量。于是,宋志伟大胆提出,将回火炉内的单层结构改为双层。热处理区域的两台设备均为德国制造,其改造的复杂程度,德国专家都望而却步。几百个控制程序块、上千页的电气图,满满当当的外文标注,让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关键工艺参数属于技术秘密统统被隐去,改造难度之大不亚于信息重建。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没有放弃,与团队成员全年无休、挑灯夜战,反复进行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设备的试验模拟与工艺验证,再三修正和完善可行方案,再根据试验结果不断进行参数的修改与优化。这一项目的成功改造,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600万元。
    公司荣获2018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后,对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宋志伟职工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因此成立。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宋志伟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帮带工作中,带动更多青年职工投身到岗位成才、岗位建功中。
    面对笔者采访,宋志伟表示:“过去的成绩是奋斗的足迹,已有的荣誉是前进的动力,伟大的使命是应尽的责任。将以永不满足的奋发心态,永不懈怠的奋进姿态,永不停步的奋斗状态为公司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盼盼

关键词: 批量生产 细心观察 可行方案